上世紀80年代,在揚州市寶應縣射陽湖鎮西北潘舍村首次發掘出新石器時代遺址。遺址分布面積約1萬余平方米,文化遺存豐富,出土文物有石犁、石鑿、麋鹿角化石等。麋鹿是遺址中發現數量較多的動物,它不僅為當時的先民們提供了豐富的肉食,也提供了制造工具和生活用品的原料。大量文物的發現為我們了解寶應地區史前文明提供了重要線索。
當中一件石犁,高18.5厘米,刃部長26.5厘米,厚1.6厘米,表面呈淺灰色,形狀規整,打磨光滑,刃部鋒利。是新石器時期的農耕工具,為寶應早期文明的實物見證。這一件件新石器時期文物是古代先人勤勞和智慧的體現。可以認定,早在新石器中期,這里已有原始先民使用石器漁獵、墾殖,成為最早的村落,從而開啟了射陽湖區域農業的歷史(又叫人力、石器農業時期),歷史延續了數千年。
明朝建立后,為了盡快恢復江北淮南的經濟,先后移蘇、松等處之民“以實淮陽鳳滁”。因為移民發生在洪武年間,又是強制執行的,故稱“洪武趕散”。當時的射陽湖基本上大部分湮塞成陸,湖蕩高地是落荒的主要去處之一。這些往往尋找官府轄治薄弱,地方勢力不及,地廣草深的偏僻蕩區,作為安家之處。有朱、李、潘等姓氏遠道而來,有的單家獨戶,有的結伙成群,經過長期繁衍生息,人口增加,生產恢復,村落亦自然形成。村民記憶(無史料考證),村莊是明末清初以來,人口聚集最多時形成的。初以朱家、李家命名朱家舍、李家舍,后來潘家人丁興旺,此地又稱潘家舍。此名一直沿用至今。
如今,寶應射陽湖鎮潘舍村正在以新石器文化遺址為主題,積極建設美麗鄉村,打造新石器文化遺址公園,在原遺址地設計篝火、茅屋,利用樹皮、石犁、石鑿等物,把我們帶入原始社會人類生活的情境中,去尋找先民使用石器勞動的痕跡,展示射陽湖遠古文明場景,真正揭開潘舍新石器文化遺址之謎。
信息來源:scedyrmrs.cn
信息整理:揚州拓普電氣科技有限公司
設為首頁 | 加入收藏 | 聯系我們 揚州拓普電氣科技有限公司版權所有 Copyright © 2010-2021
蘇ICP備10068214號-2 蘇公網安備32102302010144號 技術支持:平邑在線