發布時間:2017-5-17 8:20:38 作者:梁鼎成 瀏覽量:5078 【字體:
大 中 小】
在寶應縣歷史上,有兩位影響最大的女性。一位是唐上元三年(762)獻寶給朝廷的尼姑真如,寶應縣名即因此而得。另一位是明朝初年投水自殉的新娘戚家婦杜氏。
上個世紀五十年代,我在老寶中讀書。聽老師和同學們說,學校南面的大片池塘叫戚家汪,那粼粼碧波上,蕩漾著一個凄婉哀怨又驚心動魄的故事。后來偶有余暇步入縱棹園中,看到今紅木橋東有一座面南的房子,依稀記得里面供奉戚家婦的牌位,還有一些古人遺留的楹聯詩詞,知道那就是戚家婦祠。可惜它未能逃脫“文革”的劫難,在破四舊的狂潮中被拆毀。當時我想,可憐的戚家婦啊,自盡六百年后,連久居此處的安魂之地都沒有了。
《寶應歷代縣志類編》(簡稱《類編》)《摭記》中說:“戚家婦,相傳為(明)洪武時人,或曰杜氏。于歸之夕,夫墮門外水死。婦即毀簪珥,洗鉛粉,哭其夫盡哀,系詩衣帶間。曰:“畫虎雖成未點斑,百年夫婦一宵難。歡聲未已哀聲動,賀客才臨吊客參??兹钙燎盁綦[隱,鴛鴦枕上淚潸潸。從來未識兒夫面,空惹虛名到世間。”一個青春年少的才女,隨著新婚幸福的毀滅,霎時萬念俱灰,撒手人寰。讀來讓人唏噓慨嘆,禁不住欲一灑同情之淚。
戚家婦之死,如石擊水引起層層波瀾。某大夫聞知,頓生悲憫之情,便撰文置碑記述。后因日久碑沉水底,此事也逐漸從人們的街談巷議中淡出。萬歷年間,東林黨人文震孟夜宿平安驛站,夢見一女子,告知縣城東北隅有碑及詩。文找老友劉永澄詢問。劉說:“此女子必定是戚家婦。”于是按夢中所示干水掘土,果然獲得鐫有詩篇的石碑,即募地建祠。祠成后,劉永澄題一聯曰:“詩同湘瑟千秋響,祠與江潭萬古清。”他把戚家婦杜氏比作上古賢明君主帝堯之女娥皇、女英。此二人同為舜妃,結伴南下尋夫,得知虞舜死于蒼梧,便一起投水以殉,成為湘水之神。屈原《楚辭•九歌》有《湘君》篇記述。劉永澄上聯認為,杜氏七律和湘妃鼓瑟同為千秋絕響,下聯說戚家婦祠如江潭清流萬古不息。這位“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心”的“淮南夫子”,真乃力拔千鈞的大手筆,可惜墨跡難覓,如今只能在遺文的字行間,領略其絕世才華和崇高人格了。
劉永沁也有一聯:“千秋義氣徒女子,四海須眉幾丈夫。”清康熙五年(1666),喬可聘重修戚家婦祠,并作祠記,有句云:“宇宙長存,世風不敝,惟持節義在人心有以維之。然天地間良心至性,不鍾于須眉,而鍾于笄幗”。此語與劉永沁祠聯含意相似,異曲同工,都是推崇視死如歸的剛烈女子。相傳乾隆南巡至寶應時,曾親至戚家婦祠,察知杜氏投水自殉一事,感動之余和詩曰:“未睹夫面繼夫亡,非比尋常烈女行。白發尚且貪晚景,青春豈肯棄紅妝,魂游地府乾坤大,骨葬山頭草木香。朕淚從未輕易落,只為千秋立綱常。”乾隆喜歡寫詩,足跡所至皆有題詠。此詩無論格調和文采,都比杜氏遜色。然而他是帝王,看重的是“綱常”二字,由此可見封建統治者與正直文人的不同之處。
在民國二十三年(1934)《寶應縣志》中,從明代至民國所列出的節婦不下二百人。她們大多十七八歲出嫁,不久丈夫去世,即背上“克夫”的罪名后從一而終。如果說封建禮教“吃人”,倒不如說是“鈍刀殺人”,硬是讓一個個鮮活的生命苦熬苦撐至衰老死亡,以一生的自我泯滅換取“節婦”的名份。于歸之夜丈夫溺水而亡的杜氏,不愿忍受無邊無沿的寂寞和無止無盡的煎熬,在封建禮教的壓制下,她選擇了“死”。她的死如流星劃破夜空,雖然短暫卻異常明亮,令人發出驚嘆的疑問。那首七律,則是她不甘心作“節婦”,而情愿做“烈婦”以死抗爭的詩體宣言。
在賦戚家婦祠的多首詩中,喬萊的七古長歌最有特點。抄錄如下:“誰言山不傾?有時墮落青芙蓉。誰言海不竭?有日潮枯千尺雪。惟有皎皎烈女心,青天萬古懸冰輪。吁嗟!女姓失傳夫姓戚,朝詠于歸暮夫卒。天崩地裂何倉皇,生不相隨死相及。題詩淚落紛如麻,門前有水清無砂。愛此淪漣身可貯,冰姿化作白蓮花。君不見,湘江江上湘娥竹,淚點丹砂間蒼玉。翠羽霓旌時儼然,湘弦彈動湘波綠。千古重見戚家汪,天寒日暮聞鳴當。行人再拜羅椒漿,酸風颯颯煙蒼蒼。煙蒼蒼,水冽冽,吁嗟烈女烈,勁壓松筠堅壓鐵。從容就義古所難,多少須眉軟無骨!”全詩回蕩著風吼云飛的豪爽之氣,讀來讓人激情奔涌熱血沸騰!當年喬萊在城東擇地建縱棹園,為何把戚家婦祠包容其中,從這首詩里可以找到答案。喬萊的摯友,楚州人潘耒的詩也極有見地。其中“人言烈婦可不死,能死之人世有幾?”是的,如果戚家婦不死,就有可能成為她一天也不愿做的“節婦”。那就是另一個普通人的普通故事了。
重建的縱棹園很美,每天都吸引很多的晨煉者和游人。如果補上戚家婦祠,在祠中布置古人的楹聯詩詞,不但會顯得更有歷史底蘊和文化內涵,而且對于今人如何弘揚國學和宣講儒家思想,是會有益處的。
信息整理:揚州拓普電氣科技有限公司 信息來源:
scedyrmrs.cn