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文字幕三区_黄色片香蕉视频_精品福利一区二区三区免费视频 _精品一区久久

    寶應始建于秦,古稱安宜,建縣多年。實際上,寶應地區早在多年前,便有人類文明的存在了。
    上世紀七八十年代,寶應縣射陽鎮的天平、水泗一帶先后出土了遠古石器——新石器時代人的石犁、石鑿等,制作規整,磨制光滑,刃部鋒利,體現了當時的生產發展水平。2006年,在寶應的夏集鎮雙琚村,考古專家又發現了一處古人類聚落遺址,進一步佐證了寶應悠久的人類文明史。
    寶應最著名的歷史遺跡,自然是“九里一千墩”漢墓群。古射陽縣故址的西、南兩側的平原上分布著眾多的封土墩,這就是“九里一千墩”。這是江蘇省境內規模較大的漢代墓葬群,人稱“史籍的記載,文明的象征”,是江蘇省省級文物保護單位,竹墩、祭墩為標志性保護點。
    古射陽的北部和東部為湖泊水網地區,地勢低洼,地下水位高,不宜安葬。而西部和南部地勢相對髙坦,是古人理想的葬身之地。由于寶應地下水位較高,掘地尺許便有水滲出。這里的墓葬不宜掘坑深埋,木槨墓和磚石墓都建置于平地,然后擔土包覆墳墩。起初只是一個個排列有序、相對獨立的家庭或家族為主的聚棺叢葬地。隨著時間的推移,“九里一千墩”逐漸形成具有一定規模的墳場。天長日久,這些墳堆坍了又堆,堆了又坍,加上后代墓葬不斷雜埋于內,逐漸形成了一個個時間跨度長、面積較大而又平坦的土墩。明《萬歷寶應志略》記載:“射陽墩在射陽湖之西,墩以數千計,若懸盂覆釜,大小夾持,間有徑如埏隧。”
    這樣的“奇觀”,引來歷代文人詠嘆。明代詩人吳敏詩云:“三千射陽墩,錯落射陽路。”明代進士、九江知府朱日藩亦賦詩:“沙墩排萬馬,煙海失群鳧。”
    1960年,江蘇省文物工作隊曾派出考古調查小組,對射陽湖漢墓群進行過初步調查。之后又先后于1962年、1997年、1998年進行重點的勘測和調查。最終,考古調查測定,“九里一千墩”占地1280畝,尚有大小墩阜800余座,東西約4.5公里,南北約4公里。譚炳才說,史書上記載,項羽的叔父項伯和“建安七子”之一的陳琳墓在此。此外,這里曾出土“漢銅虎”“千斤鐙”“雙魚銅洗”等漢代以來的銅器、陶器、玉器、鐵器珍貴文物數百件。清代這里發現了孔子見老子石門畫像石,后因日寇侵占,畫像石下落不明,其拓片魯迅先生曾收藏過,現在南京博物院珍藏。
    寶應的得名,則源于唐朝。“寶應是中國歷史上以帝王年號定名的少數縣邑之一。”
    在秦始皇統一六國之后,寶應第一個縣名為東陽縣。漢魏六朝時期,如今寶應地域分屬于四縣:即西境屬東陽縣,東境屬射陽縣,西北境屬石鱉縣,中部屬平安縣。歷經變革,至隋始統一為安宜縣。
    唐肅宗年間,安宜縣尼姑真如夜得八寶——“一寶為如意珠;二寶為紅靺鞨;三寶為瑯玕珠;四寶為玉玦;五寶為玉印;六寶為皇后采桑鉤;七、八寶為兩柄雷公石斧”,經楚州刺史崔銑上獻天子,讓病中的唐肅宗精神為之一振。肅宗病逝后,太子李豫繼承皇位,上元三年(762),唐代宗李豫更年號上元三年為寶應元年,獻寶之地楚州升為上州,得寶之地安宜易名為寶應。并將縣南街西邊的古運河改名為“得寶河”,在縣南街東邊建“八寶亭”。至此,寶應遂為望縣。
    信息來源:scedyrmrs.cn 信息整理:揚州拓普電氣科技有限公司

 

設為首頁 | 加入收藏 | 聯系我們   揚州拓普電氣科技有限公司版權所有 Copyright © 2010-2021
蘇ICP備10068214號-2   蘇公網安備32102302010144號   技術支持:平邑在線