耐饑抵餓的水鍋餅
發布時間:2018-4-23 14:16:01 作者:何平 來源:勝寶應真 瀏覽量:3977 【字體:
大 中 小】
兩年前的2016年4月我有一個驚喜,那是我在揚州和我家在寶應山陽插隊時的何姓人家的何文章、何桃山、何索祖孫三代見了面,一起重溫五十年前的往事,不勝感慨之至。今年的4月我又得到了一個驚喜。我收到了何桃山的微信,說山陽有人要寄點土特產給我,向我要地址。這個人叫張乃平,是山陽鎮鼎鼎大名的“藝謀美食店”的老板,他腌制的咸豬頭遐邇聞名,2008年在第二屆黃海國際美食文化節鄉土菜烹飪大賽中獲得金獎,又在2016年第五屆黃海國際美食文化節暨全國烹飪大賽中獲得特別金獎。這次他寄給我的就是咸豬頭。不過他在微信中還說:“咸豬頭今天寄了,順便也帶幾斤雜交稻米面給你,粥鍋里做水鍋餅吃。”這兩句普通而平常至極的話,卻真是太讓我暖心了。不是我這個吃貨的貪婪,而是“水鍋餅”這三個字引起了我的許多回憶,水鍋餅對我來說,真是愛之又愛的食物呀。在農村插隊時,最辛苦的就是五六月間的“雙搶”大忙,又要收割小麥,又要水稻插秧,起早貪黑,勞動時間拉長,勞動強度增大,人對于食物的需要也大大增加了。平時農村人都是吃三頓,早晚是粥,中午吃米飯。而到了這農忙時,會在早飯與中飯之間吃一頓“接晌”,那是由年紀大的人在家做好,小孩子們送到田頭,一般是有干有稀的,這一頓是很給力的,因為中午飯往往可能到一兩點才能吃。而我們知青就沒有人送接晌了,早上喝下去的一小盆粥,兩泡尿一尿,肚子里就空空如也了。肚子一空,人就乏力,干活就如同遭罪了。有生活經驗好心的農民就建議我們在早飯粥里加一些“水鍋餅”。這水鍋餅,也叫水燙餅,屬于米面做的一種餅,但不是蒸、烤、煎、炸而成的,是下在粥鍋里煮熟的。原料是用米磨成粉,這種粉是用石磨磨的,所以不特別細膩,而是有些粗粗的感覺。再用半開的水和,和成團,再做成一個個像煎雞蛋大小的餅,在粥鍋燒開時,放入鍋內,再煮一會兒,讓它煮透。吃的時候是和粥一起吃,但不像粥是無需牙齒的,只要一張嘴就可以喝下去,這餅很有咬勁,寶應話叫有咬嚼,而且吃起來還會感到有一絲甜味。蘇東坡有一首《端午游真如》詩,有兩句是:“水餅既懷鄉,飯筒仍愍楚。”不知道是不是說的是水鍋餅,不過吃了水餅懷鄉之情油然而生,這應該是真實可信的,與我的感受也是相同的。我還沒吃到,而我的思緒也已經進入了那個久遠的年代和那個遙遠的鄉村了。增加了五六個水鍋餅,肚子里就覺得實在多了,不像只喝粥感到光啷光啷的。這樣也馬馬虎虎可以撐到中午了。說水鍋餅有什么特別的美味,好像也說不出,但是說它有耐饑抵餓的功效,是毫不為過的。也許正因為當時總是吃不飽的緣故,對水鍋餅懷著一份特殊的喜好。我在公民朱橋時,與同班組的鄭啟偉、胡瑞滸三個人大忙時幾乎每天都吃水鍋餅,后來我回到山陽紅旗,我也向父母介紹這水鍋餅的好處,所以也經常做著吃。再后來到供銷社工作了,脫離了農業勞動了,吃水鍋餅就越來越少了。幾十年過去了,我幾乎都忘了這個對我們有恩的食物了。感謝張乃平,他在給我寄咸豬頭的同時,也給我寄了幾斤米面,這是讓我既享受美味肉食的同時,也不忘最普通米面的滋味,不忘記那個艱苦的年代,不忘記我曾經生活過的山陽農村。我不會忘記的,今天我要出國旅行,一回來我就要再次品嘗這水鍋餅,回味它曾經帶給我們的耐饑抵餓,回味它的香甜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