葑塞而成的江都區邵伯鎮荇絲湖
發布時間:2023-5-4 8:25:08 作者:朱毓麒 來源:江都史話 瀏覽量:1057 【字體:
大 中 小】
荇(xìng)絲湖,又名葑塞湖,恒子湖,在邵伯鎮境內。據《甘泉縣志》載:“葑塞湖,今荇絲湖也。在城東五十里艾陵鄉。北通淥洋湖,南接艾菱湖,是葑塞湖當在淥洋湖之南,艾陵湖之北。”
荇絲湖,名荇絲,是從其自然生態來命名的。因湖中長有多年生草本植物荇菜(荇草),當地群眾稱為“荇絲草”,嫩而脆,可食用,故名。清著名學者劉瞻衡(字同宇)曾有詩云:“荇絲湖草,青蔥一色,方蒂白花,清芬襲人。”又名葑塞,則是從其形成原因來命名的。就如現今我們所說的“堰塞湖”,是因堵塞了原有水系的水路而形成的湖泊。
據考古資料顯示,整個里下河地區,在遠古時代,原本都屬瀉湖地帶。由于滄桑之變,這才退而成為內陸,形成淡水湖泊。據《太平寰宇記》載:“射陽湖長三百里,闊二十里”,就說明這一點。后來,由于泥沙淤積,特別是明代以來黃淮泛濫帶來大量泥沙沉積,加之人為的過度生產活動,原來的瀉湖終至淤淺,解體,分化為大小不等的湖蕩。葑塞湖以及附近的淥洋湖,艾陵湖,星蕩湖,大石湖都是這樣形成的。
正是由于葑塞湖一帶是湖蕩連片,碧水無際,林木蔥綠,草茂葦密,水鳥去來,野趣天成的一派水鄉風情,也就成了文人墨客們休閑靜思的最佳去處。
郭元釪(?_1722),字于宮,家住葑塞湖邊的牛鳴雙村。牛鳴雙村,乃沿通湖溪流而建,是隔湖相望,可立而呼的兩個小村莊。在綠樹濃蔭之下,有茅屋數叢,小家三四。雖是村巷錯落,但溪橋轉曲,湖水漫波,充滿了水鄉村居的風光。郭于宮就生活在這樣一個灑脫,自在,悠然的世外桃源的環境里,讀書其間,風晨夕月,往詣過從,寫下大量以葑塞湖為題材的詩,并給詩集取名為《牛鳴雙村集》,自己亦號“雙村”。
他在詩中這樣寫到葑塞湖的天然美景:
水淺沙平閣短蓬,西陂東埭往來通。綠蓑影里跨牛渡,閑殺兩樵南北風。
只說江南水拍天,而今江北占豐年。自來葑塞湖邊住,黃犢生兒愛種田。
小坺新開未起租,四圍一色萬梢蘆。紅姜紫芋村村熟,不怕人間有冦鳧。
后來,郭于宮在康熙南巡時兩次獻詩受到嘉獎,應曹寅(《紅樓夢》作者曹雪芹祖父)之邀去揚州參加《全唐詩》校勘,并被取入纂修館,授中書舍人。這就又引動不少友人,文士,高官來葑塞湖觀光。
康熙四十四年(1705)春,郭于宮首先邀請以曹寅為首的編纂《全唐詩》的一班學者文士來游玩。曹寅一到葑塞湖畔這水鄉野居,只見野花小草鋪就的綠毯滿眼皆是,紅色的花片灑落了一地,頓時就被眼前這奇妙的美景吸引住了。最令他感嘆的是,這里幽靜極了!放下卷簾,點起炷香,拋開書本,立馬就可入睡。這真是一個值得來此小住的好去處啊!
其后,不少當時著名的詩人,高官如張大受(翰林院檢討),王式丹(狀元,授修撰),查慎行(翰林院編修,入直內廷),查嗣栗(侍講),周起渭(侍讀學士,日講起居官)等都先后來到葑塞湖畔,為葑塞湖寫下了不少“棹歌”。翰院詩人周起渭寫道:“聞說桃園避世深,雙村亦有桃花林。神仙只隔一溪水,卻是人間無處尋。”在他們的筆下,向世人展示了葑塞湖的非凡魅力!
建國后的1955年,荇絲湖已筑圩圍墾,辟為農場,成為研究繁育水稻良種的基地,今已難見湖跡了!
信息整理:揚州拓普電氣科技有限公司